预约咨询问诊:0510-68509039
  您当前的位置:>>健康专栏 >> 感染中心 >> 内容阅读  
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
发布日期:2020年07月23日 浏览次数:

    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(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,PBC)是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,多发于中老年女性,具体病因不清,与人体免疫相关,常引起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,临床表现主要为瘙痒、黄疸、乏力。免疫学检查抗线粒体抗体(AMA)阳性,或AMA-M2阳性,IgM升高,生化学检查多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(ALP)、γ-谷氨酰转肽酶(GGT)升高,病程后期总胆红素(TBIL)、直接胆红素(DBIL)可明显升高,谷丙转氨酶(ALT)、谷草转氨酶(AST)可有不同程度升高。

临床分期:PBC 的自然病程经过可分为4 期:

    (1)无症状期:患者不曾感到明显症状,但此期可检测到自身抗体AMA 阳性,此期可持续约6 年,此期的存活率95%;

    (2)肝功能异常期:此期患者无自觉症状,生化指标可检测到ALP 及GGT 明显升高,升高可达正常上线的5 倍以上。转氨酶ALT 可轻度升高或正常。

    (3)临床症状期;乏力、瘙痒是本病最常见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等症。

    (4)肝硬化期。一般从无症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,平均6-8 年,近1/5 患者可长期停滞与无症状期,从出现症状到死亡,平均8-10 年。

      熊去氧胆酸是各种指南唯一推荐的治疗本病一线药物,临床上部分患者(约1/3)无效。无应答患者 10年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达 37.4% ,且并发症发生后的长期结局普遍较差.

      老年PBC患者由于病程长,肝组织及胆管壁病理损害严重,胆汁排泄慢,病症反复或持续发作,并发症多,对UDCA治疗无效人群显著增加,临床治疗棘手。

      中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:中医属“黄疸”、“胁痛”、“臌胀”等范畴,传统辨证以肝胆湿热为主,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,五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创立轻清疏解法治疗此病,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患者,对熊去氧胆酸无效的患者联合中医药治疗后总有效率大于70%,部分患者实现熊去氧胆酸停药,个别患者中西药物完全停止后保持长期病情稳定。

 


关闭
打印